銅價自5月初以來一直呈現橫盤走勢,而在此期間,其他大多數工業金屬價格都出現了飆升,直到最近幾天銅價才開始回升。
倫敦金屬交易所(LME)基準3個月遠期合約周三收盤較本月初上漲約12%。同期,即時交貨的現金合同上漲了10%。最引人注目的是,銅現貨和期貨價差飆升至每噸1000美元以上,幾乎為銅期貨價格的十分之一。銅價價差常常被視為基本面需求的指標,因為真正對銅有需求的消費者很少愿意等待。
大宗商品市場的這種瘋狂行為常常讓人懷疑是市場囤積行為,即強大的交易商將大量的可用庫存囤積起來,導致真正的消費者被迫以極端的價格購買,從而獲得可觀的利潤。
1980年,庫存囤積行為推動白銀價格達到創紀錄的水平。1992年,鋅庫存的囤積行為導致了大宗商品交易巨頭嘉能可(Glencore Plc)的誕生。此外,大米庫存的囤積行為導致了泰國總理英拉在2014年下臺。
據知情人士透露,大宗商品貿易巨頭托克公司(Trafigura Beheer BV)大量回收了近幾個月從倫敦金屬交易所(LME)倉庫中撤出的銅。LME隨后于周二推出一條特別的臨時措施,“以確保市場秩序穩定”。該措施包括:
修改銅貸款規則(lending rules);
對明日次日(tom—next)合約的現貨溢價設置限制;
對特定合約實施延期交割機制。
金融博客零對沖將托克描述為“銅市場混亂的罪魁禍首”。
反觀中國市場,銅卻表現得比較“冷靜”。因為與其他國家的市場相比,中國市場上的散戶投資者占主導地位要大得多,交易員操縱大宗商品的情況就不太可能存在。倒是煤炭系期貨,今年因供應的問題而大起大落。
對于大宗商品價格的如此變化,更好的解釋是,雖然真正的終端消費者會對大宗商品有持續性的需求,但他們同樣也會惡意囤積他們所不需要用到的商品以干擾競爭對手。
今年早些時候,我們已經看到了這樣的跡象,因為芯片短缺,豐田汽車公司放棄其著名的精益生產(TPS/Lean Manufacturing)方式。而在美國,供應管理協會(Institute of Supply Management) 9月份企業庫存指數創下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的最高水平。
這樣看來,托克公司在銅市囤積商品的行為就讓人不難理解了。當然,普通的交易商會為其客戶鎖定原材料的供應,而囤積庫存的交易商會迫使其競爭對手付出過高的價格來確保供應。